优农上海办事处_优质农产品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

最新资讯:

协会简介

协会文件

协会上海办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

办事处职责

专项工作

协会动态

会员之家

政策法规

认定工作

品牌建设

行业活动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310弄24号
邮箱: zgynxh@sina.cn
电话: 021-55215077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烈日下的农民工

发布日期 : 2014-07-24 00:00:00     作者 :     来源 : 农民日报

    炎炎夏日,人们极力躲避层层热浪袭击的时候,却有那么一群人不辞辛苦地在烈日下工作,城市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他们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兄弟。近日,我们走进上海市普贤区的农民工工地,认识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赵兵:焊机是我一生的朋友

    刚走进上海城邦工程有限公司的工地,就被门口的电焊工给吸引住了,“不速之客”并没有让这位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儿,他就是赵兵。赵师傅今年43岁,在上海打工已经超过20年,一直都在做电焊工,可以称得上是电焊工里的老行家了。赵师傅说现在厂里的效益挺不错的,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

    赵师傅的妻子也在上海打工,是一家食品厂的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但儿子没有留在老家,被夫妻俩带来上海一起生活。农民工子女异地教育问题一直令人头疼,赵师傅为什么还把儿子带来上海呢?谈到这个问题,赵师傅脸上浮现一丝愁容。媒体上有各种各样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他觉得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不放心,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但由于户籍的原因,孩子不能参加上海市的中考,所以初三毕业之后就直接读了职业技术中专,孩子不能进入高中、大学,赵师傅的心里始终觉得遗憾。

    “等儿子长大成家立业了,我就不想在上海了。”虽说在上海待了这么久,但赵师傅还是觉得老家的那片土地才真正是他的家园。在赵师傅心中,靠自己的努力,好好上班,做一名好的电焊工,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就很满足了。

    檀银兰:满怀乡恋的大姐

    檀银兰是越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今年已经45岁了,儿子现在读大学。在儿子7岁的时候,她就来到了上海。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母亲没能陪在身边悉心照顾,檀大姐心里也有很多遗憾和愧疚,但更多的是现实所迫的无可奈何。“家里没什么地,老家那边,年轻点儿的,都出来找活儿干,留在家里不挣钱。”

    自己和丈夫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打拼了十几年,但说起这座城市,檀大姐表现出更多的漂泊感,他们的心一直还是在自己安庆望江的老家。这么多年来,他们每年春节都要回去一趟,见见久别的乡亲们,听听熟悉的乡音,不图别的,图的是那家长里短的感觉。

    工友们很少出去玩,一是因为没时间,但主要还是因为大伙不适应大都市的消费水平。檀大姐也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一年难得离开自己工作的地方一两次,出去也就看个热闹,不买啥东西。但每次回老家的开销,特别是招呼亲朋,走亲串友,样样都要花不少钱,檀大姐对这份儿“奢侈”可一点都不心疼。

    他们夫妇现在只想趁着年轻,再多挣几年钱。上海这座城市给他们提供了实现生活梦想的途径,但他们的根不在这儿。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就是攒钱给儿子在上海买一套房,让儿子安稳地在上海落脚。而他们则准备再干几年就回老家。

    吴月根:让农民工兄弟过得更好

    50多岁的吴月根是越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来自安徽安庆,在上海拼搏30多年的他,算不上大有作为,日子却也过得安稳幸福。

    24岁那年,吴师傅带着一张十块五毛钱的船票,经过两天的轮船颠簸,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自己的打拼生活。如今,吴月根拥有自己的一批工人团队,他就是所谓的“包工头”。他说:“我的工人都是我的兄弟,他们也很不容易,恶意拖欠工资这种事儿我们是从来不会做的。”

    提到梦想,吴师傅说:“很简单,就是希望工地上能够一切顺利,工程能够按时按质完成。然后儿子能够有一份好工作,孩子过得都好。”30多年的上海奋斗俨然让吴月根成为了半个上海人,然而说到家乡,他心中仍然有一份难舍的感情。“等孩子安排好了,我和他妈希望回安庆,安享晚年,毕竟那是故乡。”

    江新林:干了24年的泥工

    江新林是过完春节经老乡介绍来到建筑公司的。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跟着亲戚来到上海,干起了泥工。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跟着老师傅学习了3个月,就开始了单干,而这一干便是24个年头。江师傅对现在这份安稳的工作很满意,更喜欢这份工作的自由。工资是按天结算的,多劳多得,现在他一个月差不多有5000块的收入。这样的活没有工厂里那么死板,平时闲的时候,江师傅喜欢和工友们去逛逛,虽然很多时候并不买什么。

    江师傅有一个20岁的儿子,去年高中毕业之后就来到了上海,由于嫌工地上干活太累,便在附近汽车修理厂工作。儿子每月都会来看看江师傅,一起下馆子,改善生活。妻子在武汉开了家美甲店,每年中秋节,妻子都会到上海来和丈夫、儿子团聚几天,一家三口也只有在春节的时候回趟老家。

    “我要在这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然后和妻子再回到老家。儿子嘛,他肯定是要留在上海继续工作的。”这就是江师傅对自己未来的打算。

    江健:目标明确的城市新来客

    在工地一群中年人中,出现了一张年轻的面孔。他叫江健,来自安庆,今年22岁。几年前,他进入一家汽车修理厂做学徒。两年之后他又前往省会合肥,在一家4S店找到了一份汽修配件配货员的工作,月薪是4000元。然而,江健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半年之后,他又和众多老乡一起到浙江织里的纺织厂做起了裁缝。

    对于这一次的重新选择,江健这样解释:“虽然在合肥工作挺稳定的,工资也不低,但感觉发展前景不太好。老乡里有很多在织里做裁缝,去年我们村有对夫妇一年赚了32万。还是想趁着年轻多赚点钱做资本吧,加上之前的汽修知识,想去尝试着自己创业看看。”

    江健对于未来的规划,反映了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他们对于未来有着属于自己的规划,赚钱糊口并不是他们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渴望以聪明才智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下去。

    “织里的纺织厂每年会放两次长假,不想浪费这两个月,刚好父亲在这个工地做水泥工,就来这边打点零工。”勤奋上进的江健这样向记者解释自己来上海打工的原因。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爱车的大男孩略微有些兴奋地说到:“如今,我们村几乎每户人家都买了小轿车。过两年我也想去买辆车,本田的。”



查看更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