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农上海办事处_优质农产品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

最新资讯:

协会简介

协会文件

协会上海办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

办事处职责

专项工作

协会动态

会员之家

政策法规

认定工作

品牌建设

行业活动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310弄24号
邮箱: zgynxh@sina.cn
电话: 021-55215077
当前位置:首页>> 协会上海办

协会上海办

实现“华西梦”,推动转型是重中之重

发布日期 : 2014-01-17 00:00:00     作者 : 吴协恩     来源 : 农民日报

                        

                                                  图为华西村广场塔群。

                

                                图为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一次作出了新的部署。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这对我们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华西50多年的建村史,其实就是一条“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奋进史。从吴仁宝老书记带领老一辈创业伊始,华西产业就一直在“转”,从农业转到工业,由工业再转到三产服务业,转型始终没有停滞过,确实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转型、善于转型、不断转型,华西的发展也一直保持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特别是最近10年,我们在老一辈奠定的基础上,不仅保持了“锦上添花”的产业态势,而且也架构了“产业转型、人的转型、村庄转型”的新格局。这些都充分说明,华西村转型不是单一的,而是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转型。

产业转型全面开花

从最初的农业,到“农工商建游”五业俱兴,华西历经半个世纪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同样是一条成功的产业转型之路。自2003年,我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以来,华西以“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为理念,以“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为扎实举措,主动作为,积极转型。到2012年,华西传统产业的利润贡献率和三产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实现“四六开”。2013年以来,华西的经济形势良好,集团公司实现的可用资金仍然比上一年同期稳步增长。能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得益于转型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五大块”: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而且是全国各地全面开花。西部以重庆为中心,北到西藏、新疆,南到云南、贵州,开发矿产资源;南方以深圳为中心,做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中部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开发城市建设项目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当然,华西的产业转型,能取得如此成功,贵在做到了“三个字”:

坚持改字为先

以改革促转型当今时代,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的推动下,中国将发生更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机会。人生可以有过错,但不可以错过。企业如人,要牢牢抓住这次良机,促进华西的转型。

胆量加胆识发展经济,过去靠胆量,现在靠胆识。什么叫胆识?既要有过人的胆气,又要有超前的意识。当前形势下,转型转得怎么样?这是考验华西干部够不够胆识的时候。

放开与收紧企业管理既不要一下子放得太开,也不要一下子收得太紧。放得太开,容易一放就乱、一松就垮;收得太紧,往往一收就停、一统就死。一定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松紧适宜、收放得当。

主动转型抢先机转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稳,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主动转,而且精力越足越要转,不能等到形势不行了、精力不够了才被迫转。华西如果10年前没有转,而是现在转,那一定会很难;如果现在还不转,等到10年后再转,那一定难上加难。因此,华西现在加快转型,可以说是正当时。

以效益论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再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总书记的这句讲话,让我们信心更足、底气更足。这些年来,华西一直朝着“淡化销售、注重效益”的方向前进,主要把握三条:一是不求做大,但求做强。我的看法,“大”不等于好,只有“强”才是真的好;二是不求做快,但求做稳。现在谈“快”是谁都会的,谈“慢”却是少有人讲的。其实过快、过慢都是不科学的。如果转得太快,把村民都转失业了,那谁都会转。转型,就应该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三是不求做多,但求做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优势、体制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稳中求进、好中求进”。

坚持守字为本

转型不能跟风发展经济是一门科学,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为了“面子”而做。产业转型不是转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让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千万不能跟风,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进行转型。

“引进来”和“走出去”华西的转型,既能“引进来”发展,又能“走出去”转型。一是不靠海,却拥有了海运,发展了海工;二是不靠城,却把金融办到城里,把项目建在城里;三是不靠山,却做起煤炭交易,搞起矿产资源;四是不产棉,却办了纺织企业,设了棉花仓储;五是不卖粮,却参与了农产品流通,建设了农商城。

发展旅游靠特色引路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旅游资源无非三种情况:一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像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等自然景观;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像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三是我们自己从无到有创造的。华西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像金塔、金牛、幸福园、农民公园、世界公园等80多个特色景点,都是华西人自己建造的,每年都要吸引200多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

守住传统产业现阶段的产业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三产服务业的转型,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提升,提升什么?怎样提升?我认为,不仅包括企业管理的提升、技术含量的提升、产品档次的提升、人才引进的提升,还包括企业固定资产利润率的提升、人均创利的提升。就产品而言,我这个产品能否在质量上领先、价格比上领先、市场份额上领先;就企业而言,我这个企业是否在同行中有地位?是否在市场中有份量?是否在社会上有知名度?我要求各企业、各部门的经理,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既要看到成绩的来之不易,又要看到道路坎坷不平,要准备好打“持久战”。

坚持巧字为要

四两拨千斤转型,就是用更少的人创更多的效益,用更少的资源赚更多的钱。说白了,就是不能花大力气赚小钱,而是要花小力气赚大钱,最终就是要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化危抗风险现在许多人都在讲,当今企业的发展,处处有危机、时时有风险。我认为,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什么是“危机”?避开“危”,就是“机”;什么叫“风险”?挡住“风”,就没“险”。因此,我们干事创业一定要有信心,对于产业转型更是如此,虽然有信心不一定能成功,但丧失信心却一定会失败。

百花能齐放我在各地培训班上常讲,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框定在一个模式是不会成功的,百花齐放才是成功的。我看,转型也是如此,不应该限定在某一领域,而应该因地制宜、统筹全局,什么合适,就做什么;什么有效,就做什么。转型也不是丢掉这一块,发展那一块,而是巩固提升这一块,创新拓展那一块。“有所为”可能是比较容易的,可以做到的,“有所不为”往往是比较困难的,难以做到的。如何把握呢?不要什么都做,要做核心的。

转出文化和品牌业务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是可以的,但要更长久地走下去,只有靠文化、靠品牌。像老书记为我们打造的诚信品牌,就是华西永续发展的重要依靠。我认为,要把华西真正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最核心的就是文化的传递、品牌的塑造。我们就要通过转型,来丰富企业文化,促进品牌形成。

人的转型素质提升

转型转的是企业,也是人。“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华西梦”是每一个华西人的梦。“华西梦”不仅仅是“富裕梦”,更是“素质梦”、“和谐梦”。华西人素质提升,华西村稳定和谐,为转型发展打下了更为深厚的根基。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把握好了这三点:

善于思想育人

统一思想一个单位要有凝聚力,一靠以身作则,二靠教育引导。因为一个单位最难统一的是思想,但只要思想统一了,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我们每天都在讲“转型升级”,我的看法,转型和升级是不同的概念:转型,转的是产业、行业;升级,升的是团队、素质。

用理念带动更多人转型,首先要转思想,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准可能就是绝路。因此,只要是基层干部培训班在华西举办,我总要抽空亲自来讲一讲。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也是一种共富的带动。哪怕来的10000个人中,能带动100个人,或者10个人,他们回去后把家乡改变了,这也是值得的。

“脑袋”比“口袋”更富有过去老书记带领华西大搞农业,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后来华西搞乡镇企业发展工业,解决的是“富口袋”的问题;现在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华西人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达到“精神”比“物质”更丰富,“脑袋”比“口袋”更富有。这个“更富有”有这样八条标准:环境营造生态化,社会管理和谐化,文化娱乐健康化,教育引导长效化,行为约束制度化,修养提升素质化,诚信打造品牌化,价值认同包容化。

善于量才用人

用人看人品“用人”关键还是要用“人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品”比“人才”还重要。为啥这样讲呢?如果“有才无德”,从短时间来看,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将来,对企业的反作用也会更大。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然,用好一个人,既要给他权力,又要给他责任;既不放大他的缺点,也不看轻他的优点;既用有才能的人,更用会用人才的人。最终目的,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

以身作则带好头作为一名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好头,对自己看得轻点,对别人看得重点,对享受看得少点,对工作看得重点,不断增强“三个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特别在集体利益面前,要真正一心为公,做到不谋私利,不沾小便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个村民,要树立“当家人”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真正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最终要把对华西道路的信仰、对华西共富的认可、对华西价值的坚守,体现在平常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上。

忙什么才重要不管你是一个书记,还是一个委员;不管你是一位村民,还是一个职工;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也不管你担任何种岗位,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要明确自身应该忙什么,应该怎么忙?这就要首先明确责任。责任在哪里,心思就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成效就在哪里。现在,华西努力为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搭建事业平台,同时还十分重视他们人格品德的养成和理想信念的陶冶。每年都要组织他们参观贫困地区,接受传统教育,认真回顾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在“三史”教育中对比自己的作为,在“六爱”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觉悟,爱党爱国爱得深不深?爱亲爱友爱得够不够?爱村爱己爱得真不真?帮助年轻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办事,能干事,不出事。

善于制度管人

人性化管理无论你是一名企业管理者,还是一名普通员工,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我所说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如果哪个企业做不到这点,一定留不住人。

“新三车”原则老书记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提出过“好路、好车、好司机”,他这个理念,影响和促进了华西几十年的用人和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在,我也讲一个“新三车原则”:合适的人要请上车,到站的人要请下车,坐错的人要换辆车。只有这样,华西这辆车才能开得更稳、更妥、更好。

多数人监督少数人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不要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要多数人监督少数人。华西的民主测评,对干部来讲,就是一次监督的实施,促使他们更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对员工来讲,就是一种激励的机制,激发他们的大局意识、履职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明白,差距只有自己找,改掉缺点就是进步。千万不要总是找人家的缺点、人家的问题。一个人最怕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如果只知道找人家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当然,如果人家给你找缺点、给你提意见,我们一定要敞开大门,真心诚意欢迎他人挑毛病,虚心诚恳鼓励他人提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心话、找到真问题、想出真办法。就像刘云山同志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所指出的,“如果听不到意见、找不出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

村庄转型城乡一体

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质层面的富足固然重要,精神层面的建构才是灵魂,新型城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综合提升的过程。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城镇化新农村,华西走出了一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共进之路。围绕这一核心,我们一直教育村民要认真把握好“三天三进”:

始终不忘昨天

不忘真正的英雄其实,以老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真正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可以不顾任何委屈、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风险。他们真正把自身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像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分田到户”,推动了“三农”的改革;像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倒逼了国企的改革。可以说,乃至当前的民主建设、城乡一体建设等,都是由农村、农民推动的。

珍惜华西最大的财富一是老书记精神,二是华西村民。华西村民是华西发展的最大支撑和重要依靠。老书记留下的丰厚精神财富,是华西发展转型中最可宝贵的价值引领。老书记虽然过世了,但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老书记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结束,为亲、为友、为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永远不会结束。而且,这种精神和要求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和我一样的每一个华西人的血脉里,被继承,被汲取,被发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不断完善制度最重要这些年来,不管是村里的管理规章,还是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的看法,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像《村规民约》,要立言立行,说到做到;要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没有人情、亲情可言,只有村情、民情可依,不管你是干部,还是村民,都一视同仁。华西每一个人都要在《村规民约》中度量自身,在“规章制度”中规范言行。

始终珍惜今天

城乡一体与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城乡建设也不再是短期的行为。当然,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要发展,关键是要与产业结合起来。没有产业,城市会变成“鬼城”,农村只能是“空村”。

文化的融合周边村通过“一分五统”的帮带,10多年来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认为,更为可贵的是,大华西不仅实现了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融合。大华西干群认可“一分五统”、认可华西精神、认可共富之路,从而统一思想、提高素质,融入华西这个大家庭。

抓好了自然有“面子”管理一个村庄,无论哪个方面,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定要抓。如果为了“面子”不去抓,最后连“隔里”都会没有。我们就是要抓苗头、抓问题,不要担心“面子”,抓好了自然就有“面子”。作为个人来说,我希望能够了解每一个村民、每一个职工,也希望他们每一个人能够了解我,通过了解,达到更好地配合。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必须变,有些一定不能变。信仰、道路、价值观、使命感就永远不能变。像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但不管怎样,共同富裕这条道路,我们华西永远不会改变。这个过程中,既要关心弱势群体,又要鼓励能人团队。虽然方式、方法可能变化,但根基、底线永远不会改变。

始终展望明天

世外桃源华西描画的发展蓝图,就是要共同打造一个独具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经济发展稳健,干群敬业奉献,素质提升全面,环境美丽整洁,共富实干为先,百年责任在肩。

继往开来建设“世外桃源”,农民的本色不能丢、优良的传统不能变、进取的精神不能忘,像勤劳节俭、团结互助、淳朴和谐等优秀品质都要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尊老爱老,这是华西一贯的传统,更应该得到弘扬。要知道,华西能有今天,离不开以老书记为首的一大批老同志的努力。我总认为,人人都会老,人人要敬老。尊重老人,既是尊重未来的自己,更是尊重华西50多年的历史,也只有先继往,才能再开来。

任重道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挑起这副时代赋予的重担呢?结合华西的实际,我们感到要抓好三条:一要避免误区,量力而行;二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三要因地制宜,富民为先。因为,建设新农村,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五年、八年就能建成的,甚至需要数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一个宏伟目标。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今后,华西村不仅是华西人的,也是属于全社会的,而我自己只是为华西打工的。作为我个人,自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老书记身上好的东西先学好。我给自己定位了“三个一”:一是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从2013年开始,我不拿奖金,只拿基本工资;二是我有“一个理想”,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城镇化的旅游城,宜居化的生态城,现代化的新市城”;三是我有“一个心愿”,老书记过世后,我们村内有的同志提出来,以后不再叫我“新书记”,叫我“吴书记”。我的意见是,还是叫我“新书记”。一是听起来比较亲切,二是我的工作才刚起步,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对我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我期待有一天,村民们也能喊我一声“老书记”,这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作者系党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



查看更多 >>

TOP